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在青岛华芯晶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芯晶电”)生产车间看到,蓝宝石衬底在流水线上闪着莹润光泽,每一片都要经过严苛的酸洗刷片工序,它们将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以及新型显示等领域。
“这几年订单像滚雪球一样涨,产量翻了几番,可废硫酸也跟着‘冒头’。”该公司生产部经理贾松松指着废硫酸储存罐说,仅废硫酸每年就能产生600多吨,找第三方处置,需花费上百万元。
青岛高新区生态环境部门工作人员的一次上门走访,帮助企业解决了难题。
废硫酸里的有效成分能不能再利用?园区内有没有企业需要类似原料?青岛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高新区大队中队长谢鹏飞,翻出有关危险废物管理的政策文件,盯着“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想起了办法。
经过梳理,一家生产白炭黑的企业进入谢鹏飞的视线。该企业需要工业硫酸作原料,而华芯晶电的废硫酸经过处理后,完全能达到替代标准。
想法很好,可手续怎么批?责任怎么分?青岛高新区生态环境部门直接拉来两家企业开了一场对接会。从梳理材料清单到指导检测流程,从协调环保审批到敲定出资比例,谢鹏飞和同事们当起了“全程保姆”。
“他们把政策里的条条框框拆成‘一步一步怎么做’,连检测报告要包含哪些指标都列得清清楚楚。”贾松松说,原本以为办理这些手续要“跑断腿”,没想到在环保部门的指导下很快就完成了。今年初,青岛高新区在青岛市率先开展“企业废硫酸定向利用”试点,华芯晶电的废硫酸摇身一变,成了合作企业的生产原料。“如此一来,我们不光每年能节省百万元处置费,还能省下储存、运输的人力物力。”贾松松告诉记者。
青岛高新区通过推动危险废物“变废为宝”,将政策红利精准转化为企业经济效益,助力企业在绿色转型的赛道上“轻装快跑”。这样的精准帮扶在高新区并非个例。针对生物医药小微企业危险废物处置成本高的问题,青岛高新区推出“集中收集管控风险”策略,使处置单价降低近一半。高新区部署物联网电子秤和“一企一码”系统后,企业危险废物暂存周期从12个月压缩到1个月,规范化管理率、无害化处置率达100%。
“我们不是在办公室里念政策,而是到企业里找问题、寻答案。”青岛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高新区大队副大队长安伟说,环保服务不能只算“环保账”,更要算“发展账”,要让企业在绿色转型中尝到甜头。
如今,危险废物处置新模式在青岛高新区顺利推进,众多企业对绿色发展更有底气。“以前我们认为环保政策是‘紧箍咒’,现在才明白,用对了政策,它就是‘助推器’。”贾松松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