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ute Express Link(CXL)是一种开放的行业标准互连协议,旨在解决传统互连技术在性能和资源管理方面的局限性。英特尔傲腾技术方案专家魏剑先生,积极扩大CXL技术的影响力,联合中国合作伙伴共同推进超过165个成员的CXL联盟。记者就此专题,对魏剑进行了独家专访。
记者:为什么说CXL联盟跳出某一公司的范畴,更广阔的辐射全行业?
魏剑:Compute Express Link(CXL)联盟的行业影响力源于其开放基因与生态协同的双重特性。作为全球首个由芯片厂商、云服务提供商、服务器制造商、存储企业等跨领域企业共建的互连标准组织,CXL 联盟从成立之初便跳出了单一公司的技术框架,形成了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独特模式。
CXL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协议标准化重构了计算与内存的关系,协议设计的中立性,CXL基于 PCIe 物理层,但通过 CXL.cache(缓存一致性)、CXL.mem(内存访问)等协议扩展,实现了 CPU 与 GPU、FPGA 等异构设备的内存共享。这种设计避免了单一厂商对技术路径的控制,例如 CXL 3.0 协议支持多主机访问同一内存池,使阿里云、浪潮等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配置异构计算架构。
技术演进的包容性,联盟通过持续迭代协议版本(从 1.0 到 3.2),吸纳不同成员的技术诉求。例如,CXL 3.2 引入的可信安全协议(TSP)回应了金融、医疗等行业对数据安全的需求,而华为、海光等中国企业参与的内存池化技术优化,推动了 CXL 在边缘计算场景的落地。
CXL 联盟的成员结构覆盖了芯片 - 服务器 - 云 - 应用的完整链条,芯片厂商的战略协同,英特尔、AMD、ARM、海光等 CPU 厂商与三星、SK Hynix 等存储厂商共同推动 CXL 与 DRAM、HBM 的深度整合。例如,三星推出的 512GB CXL DRAM 模块,通过澜起科技的 MXC 芯片实现内存容量四倍提升,而海光 C86-5G 处理器支持 CXL 2.0,为信创行业提供高性能解决方案。
云与服务器厂商的场景化落地,阿里云、浪潮、华为等企业将 CXL 技术与自身业务深度绑定:阿里云计划发布基于 CXL 交换机的数据库专用服务器,使 PolarDB 扩展性提升三倍,成本降低50%;浪潮元脑系列 CXL 服务器支持多加速器协同计算,在 AI 推理场景中延迟降低至百纳秒级别。
开发者与行业用户的创新孵化,联盟通过技术大赛、开源工具链等方式激活开发者生态。例如,2024年 CXL 技术创新方案大赛吸引亚太地区开发者提交内存动态分配、AI 训练优化等创新方案,其中某获奖项目通过 CXL 实现数据中心内存资源利用率提升30%。
CXL 联盟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的显著特征,标准制定的深度参与,阿里巴巴、华为等企业作为联盟董事会成员,深度参与 CXL 协议迭代。例如,阿里云主导的内存池化技术被纳入 CXL 2.0 标准,推动全球数据中心向「内存即服务」模式转型;华为的 CXL 处理器架构专利(支持动态内存分配)成为行业参考设计。
记者:您能否介绍一下产品创新如何实现可观的规模化落地?
魏剑:这个问题可以从服务器、云服务、芯片设计、开发者生态的持续培育4个领域全方位的给出解答。
服务器领域:浪潮推出支持 CXL 2.0 的内存池化原型系统,实现8台主机共享内存资源池,访问延迟低至百纳秒;联想、新华三分别推出 CXL 集成服务器和存储扩展方案,支撑 AI 算力扩展。
云服务领域:阿里云基于 CXL 的磐久服务器方升机柜级架构,通过内存池化技术将单机柜内存容量扩展至16TB,每 GB 内存成本降低50%;腾讯云、华为云也在其 AI 云服务中引入 CXL 优化。
芯片设计领域:澜起科技推出全球首款 CXL 2.0 内存扩展控制器芯片,江波龙发布CXL 2.0 内存拓展模块,填补国内 CXL 芯片空白。
开发者生态的持续培育
联盟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技术普及:清华大学开设「CXL 异构计算」课程,联合浪潮、阿里云开发实验平台;中科院联合华为发布《CXL 在高性能计算中的应用白皮书》,推动技术标准化。
在本次采访的结尾,魏剑自豪的谈道:CXL 联盟的成功证明,开放标准 + 生态协同是破解技术垄断、推动产业升级的有效路径。在中国市场,CXL 不仅加速了本土企业的技术迭代(如海光 CXL CPU 性能对标国际水平),更通过内存池化、异构计算等技术创新,为数据中心绿色转型、AI 算力普惠提供了可行方案。随着 CXL 3.2 等新标准的落地,以及华为、阿里等企业在 CXL 交换机、安全协议等领域的持续投入,中国有望在全球异构计算生态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记者: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