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益生菌配制发酵饲料,每头猪的养殖成本可降低80元左右。”近日,在吉林公主岭黑猪科技小院,正在指导养殖户进行饲喂试验的吉林农业大学2023级博士生张云鹏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吉林公主岭黑猪科技小院是由吉林农业大学联合地方企业共建的一个技术服务平台,如今已成为研究生实践育人的重要基地。这是吉林农业大学畜牧学学科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畜牧产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一个缩影。
吉林农业大学畜牧学学科历经60余年积淀,创新构建了“三育共塑、三化并举、三维协同”的培养体系,为新时代畜牧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吉农方案”。该培养体系实施以来,吉林农业大学畜牧学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近五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其中85%进入畜牧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58人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产教融合是培养一流领军人才的必由之路。吉林农业大学搭建“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业应用”产学研融合实践平台,以“需求对接、项目驱动、平台支撑”的协同理念,强化科研项目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样品”向“产业实用技术”转化,以产业实际问题攻坚锤炼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现就职于长春博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吉林农业大学2020届毕业生赵巍,在研究生期间就深度参与从实验室到养殖场的完整创新过程。“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学校的靶向培养模式让我一毕业就能上手工作。”赵巍说,从学校到公司的无缝衔接,得益于“科学研究—技术孵化—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培养模式。
为确保研究“接地气”,吉林农业大学畜牧学学科还实施了校企联合开题答辩制度。吉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房义告诉记者:“我们邀请企业技术专家与校内导师共同组成答辩委员会,对研究生选题进行可行性论证”。2024年,共有76个研究生课题通过立项,其中12个项目已实现产业化应用。
此外,为提升成果转化能力,吉林农业大学依托畜牧学学科,打造“虚拟仿真—企业实操—乡村服务”递进式实践体系。研究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展畜牧养殖各环节模拟演练,在企业工作站参与生产周期管理,最终在科技小院完成技术推广。2023年,该学科研究生团队开展技术服务200余次,培训养殖户5000余人次,帮助养殖户年均增收20%以上。
实施“一生一策”精准培养
培养领军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是高水平大学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吉林农业大学畜牧学学科打破传统专业壁垒,构建“畜牧学+”多学科融合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嵌入机器学习、物联网技术等内容,组建由畜牧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教师构成的“大导师团队”。2021年,跨学科团队完成的“吉林省肉牛大数据平台”项目,累计应用于20余万家养殖主体,新增经济效益超5000万元。
吉林农业大学畜牧学学科底蕴丰厚,是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62年办学历史中涌现出多名优秀学者。例如,我国现代养马事业奠基人崔步青,首创民马改良体系;吉林农业大学教授马宁先后培育出多个细毛羊新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面对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新需求,吉林农业大学正进一步深化“三育三化三维”体系改革。在畜牧学学科领域,学校计划三年内建设10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培育50个校企深度合作项目。
针对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差异化需求,吉林农业大学实施“一生一策”精准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侧重基础研究能力训练,要求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研究;专业型研究生则对接产业需求,在导师指导下从企业“技术需求库”中选取课题。其中,2022届硕士毕业生王斌的学位论文“饲粮氨基酸释放特征对育肥猪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获得吉林省优秀毕业论文。
学校还与意大利卡梅里诺大学、美国西肯塔基大学、韩国庆尚大学等海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开发课程22门,同步引入国际通用教材与前沿案例,让学生在本土课堂接触全球学科前沿。
“我们将持续完善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机制,为打造畜牧强国源源不断输送高层次人才。”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畜牧学学科带头人吕文发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