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生活

绵阳职院:“四阶三能”工程锻造教学“尖兵”

2025-07-18 09:32:51来源:科技日报编辑:辛文
 

  日前,在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绵阳职院”),一场研讨会氛围热烈。年长的骨干教师耐心细致地分享自己在科研和教学中的经验,青年教师则全神贯注地聆听,不时提问讨论。这是绵阳职院实施“四阶三能”工程中的生动一幕。

  近年来,绵阳职院实施“四阶三能”工程,以培养教学名师、技能大师、科研能手为目标,打造“名师+大师”引领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团队建设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模式。

  多维梯度强化师资力量

  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如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绵阳职院给出的答案是: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方位提升教师能力。

  为此,绵阳职院实施“四阶三能”工程。具体而言,该校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将教师分为新进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4个层级,为每个层级的教师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同时,绵阳职院大力推进教学能力、企业实践能力、技术研发能力“三大提升工程”,对教师专业发展实施分层引领,构建“专业带头人‘精英’,骨干教师‘精技’、青年教师‘琢业’”三级人才梯队培养机制,完善分层、分类、分项的教师培养方式。

  “对于新教师而言,他们初入教育行业,对教学充满热情,但缺乏经验和方法。学校为他们安排了经验丰富的导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帮助他们快速熟悉教学环境,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引导他们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绵阳职院材料与建造学院党总支书记、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建材教师创新团队”)负责人乔欢欢说。

  此外,绵阳职院还搭建多维度平台,建立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及博士工作室。目前,该校建材教师创新团队拥有市级以上教学名师4名,高级职称占比70%,拥有硕博学位教师18人,占比90%。

  在“四阶三能”工程的推动下,该校建成多门国家级、省级课程,近三年产生国家级标志性成果6项、省级标志性成果32项,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一。

  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阶梯式跃升,最终将落实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优化上。通过“四阶三能”工程的系统锻造,教师们得以将更前沿的行业认知、更精湛的技艺水平和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融入课堂与实践,从而在根本上提升职业教育的育人成效。

  校企协同深化产教融合

  “建材教师创新团队是校企联合打造的,由行业专家、骨干教师参与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团队。当前,团队正针对企业需求,聚焦行业的关键技术难点和科技成果转化堵点,搭建科教融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乔欢欢介绍。

  具体而言,建材教师创新团队坚持产教科协同对接“常态化”、对接方式“多样化”、科技成果“清单化”、科技服务“市场化”的工作原则,以项目带动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此外,他们还发挥团队理论和技术优势,聚焦产业数字化转型趋势,建立科研信息互联互通机制、科研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

  近三年,建材教师创新团队主持科研项目29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7篇,授权专利36项,发明专利18项,先后为3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实现成果转化8项,创造经济价值3000余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研发的“水化硅酸钙早强剂技术”经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技术突破了普通混凝土强度发展慢、混凝土构件水泥用量高、构件低温下生产依赖蒸汽养护三大技术难题,已在十余家中大型企业开展应用。

  这些面向产业一线的实践与创新成果,同步反哺了教学过程,使绵阳职院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最鲜活的技术案例和行业动态,增强了学习内容的针对性,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更加匹配。

  在建材教师创新团队的培养下,近三年来,绵阳职院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获得了省级及以上奖项30余项,参与创新创业项目71项。两名学生在2024年水泥行业水泥化学分析工技能竞赛中,取得了全国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

  “我们深知,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乔欢欢说。

  未来,绵阳职院将继续完善教师团队多元化考核机制,积极推行“教师教学档案袋”制度,全方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热门推送
本网站所转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如因传播需要转载本站信息,请注明来源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网络暴力、谣言和虚假有害信息举报)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营业执照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Copyright (C) 人民与社会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京ICP备2021020994号-21